人物誌:陳梓聖
設計教學提升亞斯伯格學童社交能力
計畫分類:科學發展與哲學反思
指導教授:張蘭石

大家好,我叫梓聖,可以叫我牛牛。至於為什麼叫牛牛,那是一段有趣的故事,但今天,我想和大家分享另一段與亞斯伯格症相關的經歷。故事要從我剛進大學的一個星期三說起。那天,我第一次走進花蓮的一間偏鄉國小教室,準備為孩子們講一堂品德教育課。站在講台上,我拿起準備好的繪本,講到一半,突然一個平淡而直接的聲音打斷了我:「你這樣拿著,後面看不到,而且有反光……」我當場愣住了,完全不記得他後面還說了什麼,只覺得尷尬得不知所措,站在那裡不知道該怎麼回應。那位孩子的話很直接,但並沒有惡意。
後來,我和班級老師聊天,才了解到他是一位典型亞斯伯格的孩子。他們通常非常細心,說話直來直往,但在社交場合上往往不太擅長了解當下情況。這次經歷讓我回想起國高中時與幾位亞斯伯格症朋友的互動。他們就像夜空中的星星,擁有閃耀的才華與特質,但也因為在社交上的不適應,容易被忽略或誤解。大學入學,我選修了特殊教育相關課程,萌生了一個想法:能否設計一套教學方法,幫助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改善社交能力,讓這些小孩可以更好的融入團體,於是,我的專題研究誕生了──「設計教學法提升亞斯伯格學童社交能力」。
在研究過程中,我會查閱與亞斯伯格症相關的文獻和研究方法,並了解常見的社交技巧輔導與介入策略。在接下來的過程,我想可以試著透過設計教學法,運用前測與後測的標準化問卷來觀察教學前後的變化,同時運用觀察法記錄孩子們在日常情境中的行為反應。隨著研究的進行,我會不斷對教學策略進行調整,確保方法更符合孩子們的需求。